五、手少阴心经 少血多气 简介

类别:其他 作者:佚名字数:3707更新时间:23/03/02 10:52:14
手少阴经少血多气,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血化气。 五、手少阴心经 少血多气 1极泉 穴义:心经经水由本穴始传。 名解:极,顶也,房屋中的梁或最高位置。泉,水液也。极泉名意指心经经水由本开始向心经传运。本穴物质为巨阙穴募集的心经气血,循皮部上行至此后散热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所处为心经的最高部位,经水循心经下行时如从顶部落下,故名极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亦即为血。 运行规律:循心经下行青灵穴并不断气化。 功能作用:为心经传输血液。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五、手少阴心经 少血多气 2青灵 别名:青灵泉。 穴义:心经之血的气化之气在此以水湿云气的形式运行。 名解:青灵。青,肝之色也,指穴内气血的运行为风的横行。灵,灵巧也。青灵名意指本穴的气血运行为风木的横向运行方式。本穴物质为极泉穴下传血液的气化之气,在本穴的运行过程中,它因散热而缩合为水湿云气并以云气的方式向下传输,表现出风木的灵巧特征,故名青灵。青灵泉名意与青灵名同,泉指天部运行的云气中富含水湿。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云气。 运行规律:循心经下行少海穴。 功能作用:运化心血。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五、手少阴心经 少血多气 3少海(合穴,属水) 别名:曲节。 穴义:心经经水在此汇合。 名解:1)少海。少,阴也,水也。海,大也,百川所归之处也。少海名意指心经的地部经水汇合于本穴。本穴物质为青灵穴水湿云气的冷降之雨和极泉穴的下行之血汇合而成,汇合的地部水液宽深如海,故名少海。 2)曲节。曲,稳秘也。节,树之分叉处也。曲节名意指汇合于本穴的地部经水不断气化。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汇合而成,经水在本穴汇合为本穴气血的主要运动变化。但因本穴的经水温度较高,水液亦同时进行气化,经血的气化如树枝分化但又不易察觉,故名曲节。 3)心经合穴。本穴物质中,它不光有地部汇合的经水,它还有自少冲穴等穴上行汇合于此的水湿云气,为心经水、气二物的共同汇合之处,故为心经合穴。 4)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的经水与天部的云气汇合之处,水湿云气在本穴为缩合冷降,穴内气血总体特性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之血和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之血循心经下行,天部之气循心经上行。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五、手少阴心经 少血多气 4灵道(经穴,属金) 穴义:心经经水由此通过并气化。 名解:1)灵道。灵,与鬼怪相对,神灵也,指穴内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道,道路。灵道名意指心经经水在此气化。本穴物质为少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处为气化散热,气化之气循心经气血通道而上行,故名灵道。 2)心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为心经地部经水运行的通道,经水在地部无散失,故为心经经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在本穴的变化是蒸发化气,所化之气与心经气血相比,性凉,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血)及经水的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心经下行,气化之气循心经上行。 功能作用:生发心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五、手少阴心经 少血多气 5通里(络穴) 穴义:心经经水由此交于少阴肾经。 名解:1)通里。通,通道也。里,内部也。通里名意指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通道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灵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通于地之地部,经水即从本穴的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通里。 2)心经络穴。本穴物质为地部流行的经水,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心经的体内经脉,有联络心经内外经脉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心经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经血)。 运行规律: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即由心经交于肾经)。 功能作用:沟通心肾。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注:人体的同名经,它们的气血特性相近,所处的层次亦相近,且它们之间有气血交流的路径。心经与肾经同名,心经气血交于肾经即是通过本穴而实现的。因此,对于少阴病所出现的上寒下热或心寒肾热之症,其实质机理即是心阴太过而心气不足,在本穴针而通之则能很好地将心经之液导入肾经,心经之寒则得以除,肾经之热则得以解。 五、手少阴心经 少血多气 6阴郄(郄穴) 别名:手少阴郄,石宫,少阴郄。 穴义:心经经水由本穴回流体内经脉。 名解:1)阴郄。阴,水也。郄,空隙也。阴郄名意指心经经水由本穴回流心经的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通里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经水即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经的体内经脉,故名阴郄。 2)手少阴郄、少阴郄。手,手部。少阴,心经也。郄,孔隙也。穴名之意指本穴经水循地部孔隙回流地之深部。理同阴郄名解。郄穴之意与本名解同。 3)石宫。石,肾之所主也,水也。宫,宫殿也,出入的门户小而内部宽大也。石宫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流入地之深部的巨大场所。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是从地之天部流入肾骨所处的地之地部,孔隙中流下的细小水流汇入了肾水的大海之中,故名石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沟通心肾。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藏象:人体的体内经脉和体外经脉就象是同一区域向同一方向流趟的地下与地面河道。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河水来自同一发源地,这就如人体的内外两部经脉气血是来自同一脏腑。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交汇处则如人体末端的井穴,因此地表的经水是向内注,地表下部的气态物是向上升。以通里、阴郄二穴论,它则如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沟通孔隙,它位于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中部区域,因此,地面河道的河水在河道的中部即会循孔隙注入地下河道之中,此即如心经体表经水的运行。 五、手少阴心经 少血多气 7神门(俞穴,属土) 别名:兑冲,中都,锐中,兑骨。 穴义: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 名解:1)神门。神,与鬼相对,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神门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气血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传之气,其气性同心经气血之本性,为人之神气,故名神门。 2)兑冲。兑,八卦中的口也。冲,突也。兑冲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向体表冲出。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心经体内经脉的强热水湿之气由本穴向外冲出,故名兑冲。兑骨名意与兑冲同,骨为水,喻意外出的强热之气中富含水湿。 3)中都。中,内部也。都,都市也。中都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由此聚散。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外输的强劲湿热之气,出体表经脉后气血物质由穴内向穴周扩散,如都市之物质聚散,故名中都。 4)锐中。锐,尖细之物也。中,与外相对,内部也。锐中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外出体表时是冲射之状。 5)心经俞穴。本穴为心经气血物质的对外输出之处,故为心经俞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输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在本穴聚集后又不断地散热蒸发,有土的固定不移之性,故本穴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向穴外传输。 功能作用:补益心气。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五、手少阴心经 少血多气 8少府(荥穴,属火) 别名:兑骨。 穴义:心经气血在此聚集。 名解:1)少府。少,阴也。府,府宅也。少府名意指本心经气血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少冲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云集府宅,故名少府。 2)兑骨。兑,八卦中的口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少府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在本穴为云集之状,如口中含水之象(口在人体中处于天部,即意天部之水),故名兑骨。 3)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少府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云气,在本穴又为聚集之状,一方面水湿云气进一步气化上行天部,另一方面散热后的水湿又冷降于地,降地之水极为细小,为心经荥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少府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因其温高热散,所散之热上炎天部,故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高温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不断地进行散热冷降,所散热气上炎天之天部,冷降之液归落地部。 功能作用:发散心火。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五、手少阴心经 少血多气 9少冲(井穴,属木) 别名:经始。 穴义:心经内部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向外冲出。 名解:1)少冲。少,阴也。冲,突也。少冲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体内冲出。本穴为心经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之处,体内经脉的高温水气以冲射之状外出体表,故名少冲。 2)经始。经始,即言本穴为少阴心经的起始之处,无它意。 3)心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交通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是由地部井孔而出,故为心经井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外出的高温水湿之气,其运行是由内向外、由下向上,因其水湿含量大,虽为上行但上行不高,只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温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心经的体内经脉外出体表经脉。 功能作用:生发心气。 治法:点刺出血。